8月22日,山地专题营即将开营!
美好的事物常需许久时光来酝酿,从绿树蝉鸣的七月仲夏到稻穗弯腰的8月初秋,终于将迎来阳光明媚的你们,一起向山地出发,探索山地的“惊”与“喜”!
这个暑假我们将一起探索山地科学,点燃夏日激情,舞动青春之歌。
【山地科学营】2022年8月22日-8月26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办的山地专题营,通过精心的筹划准备和周密的组织实施,将带领来自成都、绵阳、雅安、达州和南充的优秀高中生及带队老师,围绕山地所自身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和研究所的人文传统,线上开展9项多样化的山地科学科普活动,通过与名家大师的对话交流、线上参与科研实践、参观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台站、云游512汶川地震纪念馆和防灾减灾教育馆,学习防灾避灾技能、朋辈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营员们走进科学,了解山地灾害基础与前沿科技新知,认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品味大师成长历程,感悟科学家精神。
【山地科学特色科普课程】精彩预告:
你想象中的山地科学科学是怎样开展的呢?是办公室程序员的敲代码?是精密仪器的测试分析?亦或是是翻山越岭的考察?
这个假期让我们与与中科院山地所的科研人员一起深度了解山地科学,认识山地灾害,学习山地灾害的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险知识。
Ø 大师报告
山地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代代伟大的山地科研工作者,他们在山地科学里深耕,不断突破,为山地科学领域的发展添砖加瓦。山地科学主题讲座报告将深度讲解山地科学、山地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应急避险等知识,让营员深刻了解山地灾害,加深灾害应急处理和防范意识,并与大师对话,探索热点、前沿山地科学问题。
Ø 科学小实验
v 泥石流工程防治
以西藏波密县附近嘎龙寺泥石流沟为地质原型,贯彻“以人为本”宗旨,分组动手进行泥石流活动地区的工程防灾措施建设,并对各小组泥石流防治成果进行评比。
v 山地灾害与无人机低空遥感
无人机低空遥感是快速获取山地灾害信息的方法,小实验带来无人机飞行深度体验。营员们首先了解无人机飞行器的原理和操作,并动手制作一架简单的模型飞机,采用电脑软件模拟飞行。
Ø 朋辈互动交流
v 在读研究生学术分享团分享科研学习生活心得体会
你想象中研究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呢?是热爱科研的阳光少年?是严肃严谨的知识人才?是奋力敲代码的码农?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岩土工程、土壤学、生态学等专业在读研究生分享团他们来了,他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生活日常以及在科研学习中的新的体会。他们的分享相信会让朝气蓬勃的你们认识山地灾害科学的研究生,学习到生动有趣的山地灾害知识。
v 朋辈交流专题报告
每一位山地科学的科研工作者都在不同的阶段设定阶段目标,并总结了大量的科研学习经验和方法,通过朋辈交流专题报告,让营员们从多个阶段视角深度了解山地科学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传授学习经验。
Ø 云游中科院山地所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台站
成都山地所拥有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山区发展研究中心和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四个研究学科单元,设有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测试与模拟试验中心两个关键支撑平台,建立了以中科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中科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中科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等3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和其他6个院所级台站构成的长江上游、西藏高原环境灾害与生态安全观测平台,参与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参与共建国家测绘局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有1个480m2的科技展馆。
v 泥石流模拟大厅
室内模拟是我所进行山地灾害研究的重要手段,面积为960m2的山地灾害模拟试验厅可用于开展多种山地灾害的启动-运动-堆积和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v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于 1987 年建站,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内,主要由磨西基地站(1600m)、亚高山观测站(3000m)和成都分析测试中心组成。
贡嘎山是横断山最高峰,垂直高差 6000m,存在巨大的气候、生物和环境分异特征,具有从干热河谷-农业区-阔叶林-针叶林-高山 灌丛-高寒草甸-永冻荒漠带完整的生态景观;全新世冰川活动遗迹保持完整,著名的海螺沟冰川面积达 25km2,冰舌末端下伸到达 2900m 的森林区内,冰川中部高达 1080m 的大冰瀑布蔚为壮观。
贡嘎山站是以多层次的山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观测试验研究站,把多层次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从环境与生物的整体出发,通过多学科长期综合研究,探索山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规律及其生产力调控原理、高原隆起和冰川消融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作用,预测大区域环境演变趋势,为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保护和改善山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研究,为山地学和山地生态系统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服务。
v 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盐亭站)的科研考察工作始于1972年,1980年正式建站,试验站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的盐亭县林山乡,105°27′E,31°16′N,海拔400m―600m,该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具有优越的光、热、水资源。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广泛分布在长江上游丘陵地山区,面积26万多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丘陵区和三峡库区,面积16万平方公里。代表区域地处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具有特殊的生态敏感性。
盐亭站主要研究自然过程与人为活动交互作用下的土壤质量演变、坡地土壤-水-植被相互作用机理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传输、调控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影响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质量、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村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为构建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v 中国科学院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
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隶属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建并运行,站址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梨树村,地理位置108°30′E,30°45′N,海拔265m。万州站以站部和典型小流域为主要监测区,建立了地块-坡面-集水区-小流域-中流域的生态水文监测系统。
万州站主要监测三峡工程建设、运行期间,城镇化发展与移民、农户生计改变下库区中部、近库岸流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变化,构建多尺度连续监测数据库,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环境维护、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监测数据和有效的管理对策。
v 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简称三峡站)位于三峡库区中游左岸,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08°10′,北纬30°25′,距忠县城区30 km。已建立了自动在线探测、无线数据采集、室内样品实验分析、田间模拟实验和遥感技术结合的立体动态监测平台以及计算机过程模拟与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其中野外基础观测设施包括18个面源污染人工模拟观测场、12个标准土壤侵蚀观测径流小区、6个果园自然坡面径流小区、4个消落带泥沙淤积与库岸侵蚀观测场、3个水文把口站、2个自动气象站、2个消落带植物培育基地、1个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场、1个村落废水沟渠湿地生态净化试验观测场、1个城镇污水生态净化试验观测场。基础观测设施建设投资达380万元。
三峡库区在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屏障和水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利水电梯级开发的重大工程,在防洪、发电、水资源保障、航运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应。同时,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对库区及流域生态系统、地表过程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并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针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强烈、面源污染严重和消落区生态退化等问题,开展定位观测试验、开发防治关键技术、建立监测实验台站。为库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和“山绿、水清、民富、理明”示范模式,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依据。
这个夏天的山地专题营一定不一样!!!
我们在云端不见不散!
2022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山地专题营
更多精彩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