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历史悠久,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一一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以强大的科技实力、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同时,西安还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西安,你能体会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科技的现代化建设地完美碰撞。
查看详情西北工业大学位于秦岭脚下,地处西安西南沣河以西,历史上是周王所在丰镐之地。悠悠岁月,沧海桑田,西北工业大学在此建设长安校区,特意铸造“何尊”屹立在校园,命名为何尊广场。据考最初“中国”即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盖周王所在丰镐之地。悠悠岁月,沧海桑田,现今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正位于兹皇天后土,上接三千年文明之渊源,独享大中国肇端之荣耀,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宝器祥瑞,阖校大吉。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西工大承脉先祖前贤开创之业,弘扬三航科技文明之光,感兹念兹,唯系“何尊”;念兹感兹,上接千年文明之渊源,独享中国肇端之荣耀,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宝器祥瑞,唯寄“何尊”。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2018年9月建成运行,坐落于长安校区启真楼内,展陈面积1100多平方米,共分为序厅、追根溯源、雄鹰展翅、翱翔腾飞和春华秋实五个展厅,通过展板、实物模型、校史文物、人物雕塑、场景还原等多元化形式呈现,同时融入了声光影科技元素和触屏查询方式,展陈手段丰富多样,充分地展示了西北工业大学各个阶段的历史史实和重大事项。
校史馆始终坚持把“以史鉴今、文化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总结办学历史经验,弘扬办学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并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讲述着西工大一路走来教育救国、航空报国、科技强国的辉煌成就。
春风化雨传文明,润物无声育新人。校史展览记录了学校的沧桑巨变,反映了一代又一代先辈们心系学校、心系教育的赤诚奉献,展现出群英荟萃的大师风范和校友风采,彰显了学校追求卓越、跨越式发展的坚实足迹。校史馆不仅是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缅怀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化的平台。
查看详情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由原西北工学院图书馆和原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随校合并而成。西北工学院图书馆组建于1938年,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的前身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四校航空类图书资料组成的华东航空学院图书馆,1956年从南京随校西迁。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迁入西北工业大学,该系图书资料也并入图书馆。
多年来,图书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广泛收藏印刷型资源,不断丰富数字资源,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以3M(材料、力学、机械),3C(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为支撑,兼顾基础学科(数、理、化、生)及管、文、经、法、医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截止2021年底,累计纸质馆藏文献总量达385万余册。特藏有姜长英航空史料约5000册,历届学位论文约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92万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约5.7万种,国内外学位论文1137万余篇。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拥有数据库164种,481个子库:中文数据库66种,252个子库;中外文视频数据库10种,子库57个(中文5种,30个子库,外文5种,27个子库);外文数据库88种,172个子库。
查看详情
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拥有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1994年,实验室NF-3的风洞通过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并荣获航空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验室的主要设备为NF–3风洞及与风洞协同工作的控制、测试设备,三维激光测速仪、红外热像仪、热线热膜风速仪、动态测试系统、PSl8400测压系统都是国外新一代先进产品,扫描速度为5万点/秒,并且采用了模块智能化先进技术,当前仍属于国外同类实验室的先进设备。NF–3低速翼型风洞的变电站、电源和电机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均实现了全年安全运行。
查看详情西北工业大学“微/纳米系统实验室”成立于1992年,是国内较早开展微机电系统(MEMS)研究的单位之一。实验室以微机电系统技术为核心,以纳机电系统(NEMS)技术为深入方向,以面向航空、航天、航海及国家重大需求的微纳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为重点和特色。目前,实验室是面向全国开放的微机电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具备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研究条件,在微机电系统设计、制造、自主研发方面有雄厚实力。拥有一整套四英寸硅基微加工线,形成了支持硅表面加工、湿法体硅加工、高深宽比干法刻蚀、聚合物基等工艺的微制造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集成设计平台,拥有光刻机、ICP深刻机、LPCVD、溅射仪、RIE、晶片减薄抛光系统、圆片键合机、扩散炉、划片机、三维表面轮廓仪、探针台、激光多普勒测振仪、动态信号分析仪等贵重微加工及精密检测设备等。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空航天微机电系统技术、微纳器件设计制造技术、微纳功能结构技术等。主持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在面向三航的典型应用微系统、MEMS集成设计等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包括IEEE ASME Journal of MEMS、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期刊论文以及IEEE MEMS年会论文等。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实验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除了与我国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等国内诸多骨干单位建有密切协作关系外,还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建有良好学术合作关系。
查看详情工程实践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1957年成立的原校机电总厂和60年代成立的原校电子仪器厂于2000年合并整合而成,是西北工业大学最大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西北地区高校工程训练研究会理事长单位。
中心是学校重要的一线教学单位,设有四个教学部:冷加工教学部、热加工教学部、电子教学部、现代工程教学部。中心于2007年搬迁至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现有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设备总资产达3500余万元。
中心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发扬“三实一新”校风,开展工程基础训练和综合实践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查看详情卢婷利
卢婷利,女,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生物3D打印、自修复水凝胶、药用载体材料等研究工作。例如,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快速修复皮肤再生技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MAP-5-FU结肠癌双靶向候选药物研究;国家973计划-课题:多孔钛合金植入材料及其生物力学适配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亲脂性二膦酸盐的合成及其对失重引起骨丢失的活性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电荷磷脂高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西药新剂型研究 。
我要提问岳晓奎
岳晓奎,男,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兼任军委科技委某领域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国防学部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GNC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协会飞行力学专委会副主任、《JCA》编委、《航空学报》编委、《宇航学报》编委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相对导航和空间机动与智能操控研究工作。
我要提问李华星
李华星,男,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航空学会常务理事。现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科普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设计空气动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和新能源研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流动控制是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不仅理论意义重大,且对民用飞机有增升减阻和提高战斗机机动性的广阔应用前景。通过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California University,Irvine, UCI)刘锋教授和罗时均教授合作,开展了等离子体激励飞行器构型大迎角流动主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内独树一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航空基金、统筹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先后在《Journal of Aircraft》、《Modern Physic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SCIENCE CHINA》、《物理学报》及《航空学报》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
我要提问主办单位:中国科协 教育部 支持单位:国务院国资委 国务院港澳办 中科院 国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