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最新议程
*以现场实际议程为准
15:50 - 16:00查看详情
《时空再相逢》北航70周年校庆首部宣传片
18:00 - 19:00查看详情
小组破冰仪式
由带队辅导员志愿者和各营员分组进行破冰活动 查看详情
19:10 - 19:20查看详情
宣传片《寻找赛先生》
09:30 - 11:40查看详情
名家大师面对面:航空航天发展与未来
北航冯如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杨超教授将带领营员们回顾航空航天发展的历史长河;结合现有航空器、航天器,全方位地介绍北航在航空航天发展过程做出的贡献;根据现有技术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
杨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中国大学MOOC《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目前任航空器先进设计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航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所长、北航气动弹性研究室主任;兼任教育部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及流固耦合分会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空气弹性分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高级会员及浮空器分会副主任/飞机总体分会委员、《航空学报》等期刊编委。 查看详情
14:30 - 16:46查看详情
朋辈互动交流:①走近“北航亚太一号”;②“北航四号”成功发射——谈谈火箭推进;③从闪电到菜篮——浅谈等离子体农业

①走近“北航亚太一号”

202110141851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开展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大学生小卫星(SSS)项目主星“北航亚太一号”(SSS-1)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遥53成功发射。自发射至今,SSS-1卫星已在轨运行半年时间,在轨状态良好,各载荷任务均得到有效验证,卫星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在这颗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学生自主、国际互促”贯穿全过程,先后有56名中国学生以及45名留学生参与其中,是北航“两领”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成果。这颗小卫星的研制背景是什么?执行哪些任务?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②“北航四号”成功发射——谈谈火箭推进

2020527日上午11时许,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牵头开展的学生大型综合项目“北航四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行器发射成功。先后有博士生21人、硕士生49人,优秀本科生16人参与到设计、研制和飞行试验中,此次圆满成功标志了北航“两领”人才培养体系再结硕果。校园里当总师的北航学子们有哪些故事?火箭推进系统在如今的航天工程体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未来前景有哪些?

③从闪电到菜篮——浅谈等离子体农业

低温等离子体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应用技术。由宇航学院四名本科生所组成的科创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将等离子体辅助植物生长技术与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将结合,通过提高种植效率间接降低平均成本,为等离子体辅助植物生长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解决方案。项目已获得北航冯如杯主赛道一等奖,并广受投资者好评。等离子体辅助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未来等离子体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作为高中生,应如何培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的意识?



查看详情
18:00 - 19:00查看详情
小组特色交流
根据营队分组进行交流活动 查看详情
19:10 - 19:20查看详情
《我和我的祖国》MV 全体北航人,共同向祖国告白
09:20 - 11:30查看详情
音乐剧《罗阳》欣赏

《罗阳》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联合出品,是一部以北航校友、“航空工业英模”、因公殉职的歼-15战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为原型的音乐剧作品。

2012年的11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5战机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起降。就在全国都在为此巨大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却传来了歼-15的现场总指挥罗阳突发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职的噩耗。

罗阳是众多默默无闻,不被外界所熟知,却从事着足以震动整个世界的工作和研究的航空航天人中的一员,是这一群人的一个缩影。音乐剧选取了罗阳生前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诠释他身上浓厚的航空情怀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以真实地再现罗阳蓝天追梦、献身国防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弘扬以罗阳为代表的航空人无私奉献的航空报国精神。

查看详情
11:30 - 11:35查看详情
云游大学校园1:北航版《南山南》
14:30 - 16:30查看详情
实验室参观体验: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5月批准建设,实验室总体定位于虚拟现实的应用基础与核心技术研究,坚持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有关内容为指导,强调原始创新、重视系统研发,发挥实验室多学科交叉、军民应用背景突出的优势,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基础性、示范性、引领性贡献。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单位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围绕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医疗手术、装备制造和文化教育等五个领域的重大应用需求,瞄准虚拟现实国际发展前沿,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技术突破、系统研制和应用示范;培养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实验室科研条件和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使实验室成为我国虚拟现实领域条件好、水平高、有影响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发挥了技术带动和应用推动的作用。 查看详情
18:00 - 19:00查看详情
小组特色交流
小组特色交流 查看详情
19:20 - 19:35查看详情
《青春与祖国同航》:北航师生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
《青春与祖国同航》:北航师生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
查看详情
09:00 - 11:30查看详情
全国开营仪式
14:30 - 17:30查看详情
线上科研实践:手掷滑翔机知识讲解与制作实践
简要的介绍飞机飞行、操纵原理,让学生对飞机有初步的、科学的认知,并且详细的教学小型手掷滑翔机的制作过程,有简单的动手操作过程,再通过不断尝试滑翔机的飞行过程,加深对飞机飞行原理的理解,有利于从小培养对于飞机的科学认知。 查看详情
18:00 - 19:00查看详情
小组特色交流
小组特色交流 查看详情
19:10 - 19:30查看详情
北航校歌《仰望星空》&《我爱你中国》
09:30 - 11:30查看详情
线上科研实践:无人机知识课程讲解
从无人机的历史、发展及未来的应用向学生讲解,激发学生们的科技学习热情。青少年无人机课程根据国内中小学生学情及无人机知识现有水平设计,课程丰富多彩、趣味性较强,能够带领学生快速了解无人机的发展及应用,掌握无人机飞行及控制原理,课程中与学科知识相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科技视野。
胡强,全国航空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无人机专指委委员,北航无人机研学培训基地负责人,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北京华嘉无人机智能学院院长。
彭涛,北航无人机培训基地培训主任、北京小飞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小学无人机课程讲师。 查看详情
14:30 - 16:30查看详情
线上科研实践:无人机制作与动手实践
通过组装中学生专用四旋翼无人机,了解正X型旋翼无人机的机械结构及旋翼无人机组成,通过组装中的实践实验,探究旋翼无人机飞行原理及设计原理。组装后可进行飞行训练,训练由基础飞行训练到进阶飞行训练,通过飞行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手眼脑协调性及专注力,释放心理压力、提升学科学习效率。
彭涛,北航无人机培训基地培训主任、北京小飞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小学无人机课程讲师。自2016年11月开始至今已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900余所公立校教师及1000多场次北航研学、冬夏令营学生团体授课,在北京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课中培训学生逾50000人次。有丰富的无人机理论、无人机组装、模拟飞行及实操授课经验。授课幽默、拓展性较强,能够很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国内中小学生学情。 查看详情
18:00 - 19:00查看详情
小组特色交流
小组特色交流
查看详情
19:10 - 19:20查看详情
2022宣传片《未来自有答案》
2022北航本科招生宣传片《未来自有答案》 查看详情
09:30 - 11:30查看详情
实验室参观体验: “月宫一号”实验室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冲出地球,探索茫茫太空,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离开地球,首先必须解决人类在地外的长期生存问题。目前的载人航天器中,所采用的生命保障系统为携带式或物理化学再生式,需要地面提供大量补给。而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则需要“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原位再生循环航天员所需的氧气、水、食物等生存必需的资源,实现地外长期自治生存。
“月宫一号”,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研究团队发明的 “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四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将为建立月球基地等深空探测活动中,航天员的生命保障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撑。 查看详情
14:30 - 16:30查看详情
名师大家面对面:人类太空之旅的下一站:火星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因此成为目前除地球以外人类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人类用空间探测器对火星进行探测的历史也几乎贯穿整个人类整个航天史。正因为火星是太阳系里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所以探测火星,了解火星的起源和演化,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预测地球的未来变化趋势。

“人类终将会长大,离开自己的摇篮。”在人类探索浩渺宇宙的历程中,火星正是人类太空之旅的下一站。火星上面有什么?火星探测有何进展?火星探测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徐大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查看详情
18:00 - 19:00查看详情
闭营晚会
闭营晚会 查看详情
对话科学家 更多
云上资源 更多
打卡分营景点
名校名专业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 教育部 支持单位:国务院国资委 国务院港澳办 中科院 国铁集团

京ICP备12019928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