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鹏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屋建材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环境分会理事,湖北省硅酸盐学会道路材料分会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功能型道路建筑路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企业委托等项目30余项。研发的钢渣沥青混凝土制备与应用技术、沥青路面自愈合技术等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9件,其中国际专利2件。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超过400篇。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发明协会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200名。
报告题目:交通强国-我的道路材料科研之路
内容简介:对标交通强国、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结合我国建材行业发展与重大工程需求,介绍我国道路材料的发展进程与科技工作者科研奋斗历程,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激励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为国奉献。
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十四五”材料领域重点专项指南编制专家。2004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06-2007)、哈佛大学(2008-201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7)从事博士后、高级研究学者研究。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构筑了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固态储能器件,创建了原位表征材料电化学过程的普适新模型,率先实现了高性能纳米线电池及关键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在Nature(2篇)、Nature、Science及Cell子刊(21篇)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在美国MRS、ACS、ECS等重要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主旨报告、特邀报告70余次。作为大会主席组织Nature能源材料会议、第十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10余次。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年奖)、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高被引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大会卓越研究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副主编,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Reviews客座编辑,National Science Review学科编辑,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学术编辑,National Science Open材料学科编委,Accounts of ChemicalResearch、Joule、ACS Energy Letters、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Small国际编委,Nano Research、Science China Materials、eScience和《功能材料》编委。策划发起的“云端战役科普论坛”被中国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肯定与报道。侯献军,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境保护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技术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小功率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及其动力系统CAD/CAE/NVH、汽车纳米材料技术。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1项及多项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5部。2020年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 教育部 支持单位:国务院国资委 国务院港澳办 中科院 国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