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 / 名校名专业
园艺专业
发布时间:2020-08-06

植物保护专业

植物保护专业是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为基础,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治理技术的学科,它是植物界的医学。植物保护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专业,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仿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生产、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培养科技人才和提供技术保障。

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可追溯到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6年设立的植物病虫害教研组,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科研实力雄厚、师资队伍合理、具备本硕博贯通培养的传统优势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首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在国内首先揭示了吸浆虫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确定了为害小麦的吸浆虫种类,制定了防治策略和办法,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的危害,解决了欧美等国百余年未解决的问题。

揭示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小麦与条锈菌互作机理,首次发现有性生殖是小麦条锈病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条锈菌全基因组测序,建立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杀虫活性成分苦皮藤素V作用于以中肠细胞特异性受体为靶标的作用机理,提出“昆虫消化毒剂”的新概念,为新农药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蝶类志》科学地形成了我国蝶类分类系统,是中国目前记载种类最全的一部蝴蝶重要著作,填补了中国蝴蝶分类研究的空白。

现有教职工15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6人;研究生导师(博导、硕导)8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1人,硕士生导师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特聘专家5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青年长江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

拥有近20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依托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保资源利用与病虫害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建成集科学研究、标本收藏、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昆虫博物馆,收藏昆虫标本120多万号,植物真菌标本室收藏标本5万多号,与企业共建10个校外实践基地,为本科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